西华人物

西华视频

  • 西华学子 西华教师 西华校友
    勇于尝试、敢于探索,热爱是她的最强驱动力。斩获5个国家级奖项、4个省级奖项和1个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她将想法付诸实践。她叫王柯心,能动与动力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大学四年,她把竞赛作为日常,一路披荆斩棘,收获累累硕果,目前已保研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物名片:王柯心,中共党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在校期间综合成绩排名第一,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农学类国家级研究项目《基于土壤渗滤和生态沟渠作用的农村污水处理系统》负责人、科技作品《净污绿农—新型农村污水处理系统》《道路尾气“杀手”》《“浪里白龙”—新型波浪能发电装置》 负责人。获第三届“华维杯”全国大学生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022年全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大赛”决赛技术创新赛道一等奖等5个国家级奖项、4个省级奖项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项(第一作者),拥有丰富的竞赛经验,目前已保研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筑梦竞赛 将热爱与擅长最大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柯心很享受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过程。大学四年,王柯心研究最深入的课题是
    “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她坚信,优秀的人生是靠勤奋和努力挣来的,行动便是答案。她叫刘倩,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2020级研究生,现已被西南交通大学录取攻读博士学位。 刘倩,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2020 级研究生,中共党员,现已被西南交通大学录取攻读博士学位。本科期间获得“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四川赛区一等奖、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西华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硕士期间,获得2次一等奖学金、获1次国家奖学金、获“四川省 优秀毕业生”称号。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1项、发表SCI期刊论文9篇,其中7篇SCI一区论文、两篇SCI二区论文、累计影响因子IF=90.28。 “回顾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我感觉很充实。”刘倩说。刘倩本科也就读于西华,在毕业前,她就已经和导师彭宏教授取得了联系。在做完毕业设计后,她马不停蹄地进入了学院的生物计算与机器学习实验室。“提前进入实验室对我帮助很大,虽然不能提前产出科研成果,但是这让我可以提前了解科研的方向。每天看论文、听师兄师姐们开组会,让我对研究生和实验
    综合绩点专业第一,热衷于奉献自我,闲不住的她,想做温暖的“小太阳”。她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仲存,获评2023年度“西华之星·公益服务之星”并在西华秋韵舞台上接受表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人物介绍:张仲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宜宾校区)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2021级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综测绩点专业第一,获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青年人才发展基金、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才达特别助学金、加富助学金、顶新康师傅明日朝阳奖学金,综合素质A级证书、互联网+省赛银奖、互联网+省赛铜奖、三创省赛三等奖、西华之星,西华杯立项、2次校级一等奖学金、2次校级二等奖学金等40余项国家级省级校级荣誉。厚积薄发 砥砺自强刚入校时,和许多新同学一样,张仲存感到非常兴奋和紧张,对新的环境、新的面孔和新的生活方式感到好奇和不适应。她深知自己需要学习和适应的还有很多,因此在学习上没有懈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谈到她的学习方法时,她说:“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专注,以及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我喜欢使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进行记忆,科学高效背诵。在注重深度学习的同时也要
    目标即是航向,势不改志,一路劈波斩浪。对她来说,学习是一种常态,坚持不过是一种习惯。一步一脚印,心怀未来,立足当下。她叫宋婷,来自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推免至电子科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人物名片宋婷,中共党员,推免至电子科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期间辅修法学,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立项并发表论文一篇,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听说能力测评大赛国家级三等奖,四川省“高教社杯”大学生 “用外语讲中国故事”省级二等奖,国际人才英语考试(中级)良好,校级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个人等十余项奖项。目标明确 努力就有答案“从进入大学开始,我就有考研的想法,所以一直在为此努力。”宋婷说,成为研究生一直都是自己追求的目标,并且从未想过放弃。这个想法从萌生一直陪伴着宋婷到如今开花结果,对她来说,现在的一切收获都是水到渠成。从大一开始,宋婷就是大家眼中“坐在第一排埋头学习的人”。因为早早就确立了考研的目标,宋婷更能沉下心来学习,很多时候她都会提前到教室坐在第一排看书做笔记,课堂上也会积极做“v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每一次绽放都是一段冲破蚕茧的漫漫征程。房凡,理学院2020级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于热爱中不懈努力,不惧路漫,现已保送至复旦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人物名片房凡,理学院2020级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连续三年专业第一,现已保送至复旦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以第一负责人身份带领团队获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西南地区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西南地区选拔赛二等奖、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等省级以上核心专业竞赛奖励,获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铜奖;同时,发表专业相关领域论文1篇,荣获2023年度“西华之星·魅力学子——学术研究之星”。保研之路:道阻且长 坚毅者胜“我在高中就隐隐约约有一个学术梦,因此在我刚进入大学时,就对我的大学生活进行了规划,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为能够深造而努力。”初进大学,房凡就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做好了考研深造的打算。直到房凡在一次竞赛动员会中了解到保研,结合自身情况,他选择尽力为自己争取一次。道阻且长,坚毅者胜。谈及保研之路,房凡说:“一旦你确定了自己的梦想,就注定了孤独和坎坷。”正如无
    推免综合成绩专业第一,坚持不懈攻克科研竞赛。青春之路,她用奋斗与坚持书写。航空航天学院2020级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许荻馨,保研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起来看看她的学习秘籍吧。人物名片:许荻馨,航空航天学院2020级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本科生,以专业第一保研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专业。曾获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全国三等奖、第八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省银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四川省二等奖、第九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四川省大学生未来飞行器挑战赛三等奖等多项奖项。本科期间曾获多次“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曾担任航空航天学院团总支副书记。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许荻馨也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会因不知道自己有何追求而感到迷茫,但她很快就在这种迷茫中挣脱了出来。“一开始来到大学,我也是抱着一种先享受大学生活,学习先不管啦的想法。大学真的太自由了,只要不影响到其他人,无论上课还是下课,所有的时间都可以用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过这种放松享乐的生活带给我太多负
    她精力充沛,时刻以饱满热情面对一切挑战;她个性而内秀,坚韧而从容。她叫卓颖,应急管理学院2020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多次,在校期间参加专业竞赛并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现已推免至暨南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上下求索 砥砺前行刚进入大学,卓颖便为自己制定了更高的目标,为未来能够去往更好的学习平台做准备。在课堂上,她保持十足的专注力,从不玩手机,更不会让其他事物影响自己的听课效率,课后更是积极钻研,勤于向老师请教。“其他同学可能考试前才开始复习,我上完了课就开始准备,每天都复习一两个小时,这样到了考试的时候,就已经复习完三四遍了。”大一学年,卓颖的微积分成绩仅刚刚及格。“我认真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每天都花大量时间复盘,问老师和同学、看网课、练习做题的思路,在脑海里构成一套体系。”抱着“不服输”的心态认真钻研每一门课程,到了大二学年,卓颖的微积分涨到了97分,“我当时真的不敢相信这是我考出来的,说明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结果。”卓颖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实践出真知,为了让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卓颖总是投入在社会实践和各项活动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当录取通知书如约而至时有的家庭会上演“双倍欢喜”今年,西华大学迎来两对双胞胎本科新生如复制粘贴般优秀的他们将在西华续写他们的故事收获相伴前行的勇气和力量胡宇航、胡宇天两兄弟来自四川眉山分别进入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和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刘双瑞、刘双瑜两兄弟来自四川内江分别进入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和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航天”兄弟:筑梦西华扬帆起航航,行船横渡或驾小舟航行水上;天,头顶上方的无边苍穹,《易经》有言:“天之为德,地之为业。天之行乎,若无地之行乎。”胡宇航、胡宇天,名字蕴含着父母对兄弟俩最高的期待——任凭宇宙之宽广,航行天地之中也能够顺时代之势发展,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下脱颖而出,如同航天一般一飞冲天,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胡宇天(左)胡宇航(右)今年,来自四川眉山的胡宇航、胡宇天兄弟俩分别考入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的自动化专业。怀着对未来的种种期待和向往,他们已经悄然踏上了一段重要而又崭新的旅程。因为相似的外貌和姓名,在旁人看来可能难以区分的兄弟俩却成为了彼此学习时最好的伙伴,生活上最有力的助手。“我们俩虽然长得很像,也总是被人认错,但是我额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惊羡花儿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努力向阳,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唐文张的背后则是日复一日的勤勉。撇开自身的努力,良师薄云散雾、循循善诱也成就了他。回看在西华读研的三年,良师引路,勤勉助力,他笑称自己“无比幸运”。2022年,唐文张获评“西华之星·学术研究之星”,并在西华秋韵舞台上接受了表彰。人物名片:唐文张,2020级电气工程研究生,连续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次,一等学业奖学金2次,二等学业奖学金1次。在校期间共发表论文6篇,其中以学生一作身份发表SCI期刊论文2篇(二区、四区各一篇),CSCD期刊论文2篇,EI检索论文1篇,此外以第三作者身份发表普刊1篇。受邀参加2021年4月CEEPE 2021国际学术会议。获得过国家发明专利实审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在2021、2022年分别获得第十三届、十四届“电工杯”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同时作为项目主研人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1项,并参与完成高原长大坡道川藏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动态运行关键技术研究。科研之初 缘分难得路远且长,幸得良师相助。“我的导师夏焰坤副教授无疑是我科研路上的引路人。他是一个儒雅随和、博
    学习上,他始终保持笃定前行的身姿;辩论场上,他灵活应变从容应对;生活中,他张弛有度肆意人生;舞台上,他闪闪发光做自己的巨星。他叫刘一,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2023届本科毕业生,是全面开花的“六边形战士”。大学四年,他成绩优异,揽获各类奖学金,获得多项誉,现已保研至北京外国语大学继续深造。 刘一,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2019级本科生。获得2020-2021学年度国家奖学金,四次获得“校级优秀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获得第十六届中华全国日语演讲比赛西南赛区三等奖、第四届人民中国杯日语国际翻译大赛本科组三等奖,取得日语N1、CATTI三级口译证书、韩语TOPIK中高级证书,曾任外国语学院2020-2021届辩论队领队。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大三的课程开始细化分支,涉及文学、文化、语言学、教育学等,刘一突然意识到,自己对于本专业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他希望得到更进一步学习,所以选择了深造。 刘一对历史很感兴趣,保研的专业方向选择了日本文化。除了对于历史的喜爱,驱使刘一选择这一方向的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刘一希望站在中国学生的视角,去客观看待日本的历史与文化,通过更加清楚地了解不同的文化,
    回望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坚定前行路,繁花开满枝。刻苦钻研,精进不休,兢兢业业是她的工作准则;知行合一,表里相应,言传身教是她的教学态度;脚踏实地,拾级而上,不矜不伐是她的内在品质。她是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辅导员王雁,被评为2023年西华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在学生们心里,她是良师,更是挚友。匠心铸魂 勤勉敬业她是学生思想上的“领路人”身为辅导员,核心工作是思政教育,“食盐育人,深入点滴”是王雁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道:“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这个生动又贴切的比喻为王雁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工作当中,不仅仅是灌输,更多是润物细无声地引导、支持、影响,她认认真真地开好每一次班会,比起单纯地把事情通知下去,王雁更倾向于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给他们讲明白,道理讲明白后,之后的获得的成绩都是水到渠成了。王雁认为,作为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是一方面,除此之外,还应明白自己的育人使命是什么。在不同学院,面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首先要明确学院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行业对于未来人才的需
    从西华学子到“青椒”,肖金岑可以算是“土生土长”的西华人。秉承一个信念、钻研一门学问、追求一份事业,自2008年进入西华大学进行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到考博至西南财经大学深造,再到如今回到西华成为一名青年教师。入职两年多,肖金岑已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3项四川省哲社基地项目,发表了7篇CSSCI论文,6篇SSCI论文,其中仅2022年上半年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SSCI一区论文。谈到科研就两眼放光的他说:“西华培养了我,我想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情系西华 学子到教师的转变2008年高考结束后,肖金岑成为西华大学的一名学生。回忆起本科四年,肖金岑说:“‘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单一却充实,那时候就想着好好学习,我们寝室的人都很努力,大家目标很明确,一周去四五次图书馆是家常便饭。”自身的努力加上寝室良好的学习氛围,本科毕业后,肖金岑成为西华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肖金岑称刚读研时的自己完全是一个“科研小白”。“那时的我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最担心的就是导师不收我。”恩师赵修文教授了解到肖金岑的想法后,鼓励他说:“一张白纸挺好的,你可以在上面尽情书写。打好基础,然后扎扎
    2023年,四川省共有40人获得“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我校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辅导员刘秀丽就是其中一员。她从事辅导员工作19年,始终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用实际行动和工作实效生动诠释了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她业务功底扎实,素质能力过硬,深受学生喜爱,成为了学生心中温柔且有力量的“丽姐”。人物名片:刘秀丽,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辅导员,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从事辅导员工作19年,荣获省部级奖励5次,校级奖励 15次,公开发表论文4篇,参与课题研究2项,参编《大学生就业21问》教材一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国家级奖励5项。不忘初心厚植情怀 育己为先精进技能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刘秀丽和支部党员一起创新性地探索出“点线面思维联动”支部工作法,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按照“点线面思维联动”支部工作法,首先采取高低年级结对形式,创新个体发展体系,优化精准匹配,营造全员奋进的氛围。其次,根据支部和实验室学生的兴趣及发展方向,组织个人加入团队,连点成线,共同发展。第三,连线成面,“桥上引方向,桥下思自身”。这样既拓宽了支部党员、实验室成员对社会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了解,又可以让支部党员
    “西华大学好啊!我们都感谢西华大学!”“雷书记,我们听你的!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离开水堰口村已经三月有余,乡亲们亲切的话语还萦绕在雷云中耳边。担任整整两年水堰口村驻村第一书记,雷云中深入田间地头问需解难、在群众身边用心服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干劲十足,获得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我就是颗种子,在人民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雷云中说。人物名片:雷云中,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于2021年7月-2023年7月任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水堰口村第一书记。获评“全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带领帮扶村荣获“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南充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嘉陵区乡村振兴示范村”“优秀驻村工作队”“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等荣誉。积极响应号召 有幸加入乡村振兴事业山村道路宽阔通畅、基础设施有效改善、特色产业发展兴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进入深秋,水堰口村一派乡村振兴好“丰”景。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水堰口村是西华大学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村。时间回到两年前,2021年6月,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推选驻村干部,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帮扶工作。当时,正带领学生开展“三下乡
    “川观新闻”6月20日以“我是大运火炬手丨张讴:回到原点重新出发,这是一种传承”为题,报道了我校体育学院教授张讴作为成都大运会火炬手到深圳大学站参加火炬传递接力的感受。报道全文如下:站点深圳大学站人物名片张讴,西华大学流行舞蹈系主任、教授,国家健身指导员培训师,啦啦操国际级裁判员,国际运动舞蹈联盟爵士项目技术部主任,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健美操艺术体操分会理事。曾被特聘为“2008北京奥运会工人体育场现场表演执行导演”,荣获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暨2010年世界啦啦队锦标赛中国选拔赛“最佳教师奖”,带领西华啦啦队获得世界啦啦操锦标赛第三名。6月19日凌晨5点过,西华大学流行舞蹈系主任张讴教授就赶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准备乘飞机去深圳。这次去深圳,张讴的感受有点特别,因为她有了一个新身份——成都大运会火炬手,将在深圳大学站参加火炬传递接力。20日上午9点过,深圳大学站火炬传递开始,张讴是第3棒。有着舞蹈功底的张讴,在接火炬和传火炬的时候,特意设计了一个类似于射箭的舞蹈动作。交接火炬时,她从上一棒火炬手中接过火炬,转圈起舞,然后像射箭一样弹射而出,手持火炬向前奔跑,等到了下一棒火炬手,他们再次做出
    评优秀,培优生,育人路上的她兢兢业业,桃李争妍;研论文,作专著,学术路上的她磨砥刻厉,潜精研思;攻学位,访学问,求学路上的她孜孜以求,精进不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她不变的工作准则;“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是她坚守的人生态度。她是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陈珊,被学生推选为2022年度西华大学“我最喜爱的教师”。 人物名片:陈珊,法学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四川省法学教师专家智库专家、成都市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四川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及商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成都市法学会安全与应急法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成都市法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四川省哲社规划项目、重庆市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等纵向项目20余项;主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校级一流课程。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被CSSCI收录或“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法律出版社等出版独著2部,副主编教材1部。荣获第十一届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第四届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西华大学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幽默风趣,娓娓道来,他用真诚谱绘课堂佳曲;笔耕不辍,谆谆教导,他用热爱书写教育华章。他叫洛桑东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被学生推选为2022年度西华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以法明德、论道释法;三尺讲台、砥砺耕耘。在教学课堂上,他就像一盏明灯,善于旁征博引开阔学生眼界。“课堂氛围热烈”“课堂内容从实际出发”“老师充满个人魅力”“能引导我们自省”……这些都是同学们对洛桑东洲课堂的“高频”评价。 人物名片:洛桑东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刑法学博士,四川大学刑事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能源法学会常务理事,发表论文10余篇,撰写专著3部;获评2022年度西华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在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教师“精彩一课”讲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先后担任本科思政类公共课、刑法学及研究生法学专业课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用真诚耕耘三尺讲台 如何让同学们理解和相信他们所该了解的内容?如何在课堂中与同学们产生更好的双向互动?洛桑东洲始终把“真诚”放在第一位。从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用简洁生动的方式表达,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他说:“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同学们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
    四川省十四届人大代表、西华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教授——何明星 1月12日,四川新传媒集团省两会特别报道组记者何佳、陈淋采访报道了四川省十四届人大代表、西华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教授何明星15年履职情况。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1月12日讯(四川新传媒集团省两会特别报道组记者 何佳欣 陈淋摄影报道)他,被亲切地称为“明星”教授;连续四届当选四川省人大代表,他以当群众代言人、做人民“孺子牛”自勉;履职15年,30余条建议关系百姓冷暖,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关注民生的“雷达”,不辜负百姓的嘱托。 他就是四川省十四届人大代表、西华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教授——何明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关键词频现擘画科技创新新蓝图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擘画了科技创新蓝图:出台数字四川建设方案、实施国家“东数西算”等重点工程、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的亮点颇多。”接受记者采访时,何明星兴奋地说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强化四川科技力量方面,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在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中指出,教育
    在西华,有这样一位老师,谦逊随和、待人真诚、认真负责,他非常热爱教学,不仅数学教得好,而且上课非常有激情。在教学过程中,他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他是理学院的教师李虓,曾被评为2021年度西华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最帅的“九虎老师”。 人物名片:李虓,理学院副教授,长期讲授高等数学等课程,曾获西华大学“十大魅力教师”称号,西华大学“第一届教学优秀奖”,长期从事高等数学竞赛辅导工作,所指导的学生多人次获省竞赛一等奖。他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参与了西华大学《高等数学》慕课课程开发工作,主编《高等数学》教材,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爱岗敬业 师德为先 谈起职业生涯之初,李虓颇为感叹:“我一开始并没有做教师的计划,不过在父母和大学导师的影响下,我逐渐明白了做老师的意义,最后选择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遇见一位优秀的好老师,是一个学生一生的幸运,“我大学时遇到了我的导师,他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我想把这份教学精神一脉相承。”李虓说。 李虓一直秉承“一定要对学生好”的理念,真心对待学生。他的“好”首先是严格
    育人十数载,桃李满争春,这是她在西华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她用温柔呵护每一个“孩子”,以真心换真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立德树人,言传身教。“廖妈”是所有学子送给她的亲切称呼,是最浓郁的情感表达,是最诚挚的爱意凝结。她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辅导员廖秀美,曾获评2021年度西华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做学生的先生 潜移默化影响他们 2003年,廖秀美开启了在西华的辅导员生涯。从最开始只是“试一试”的代理班主任,到后来的专职辅导员,她感触良多。“辅导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我心里,‘辅导’两个字都有深刻的内涵:‘辅’是辅助,就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当学院党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助手;‘导’是引导,是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生活情感的疏导者。”廖秀美说。在她看来,“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当好辅导员是育人的重要条件,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辅导”二字,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廖秀美的谆谆教导让20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王丽娅感触良多。当时的王丽娅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考研,但廖秀美不断开解她,为她东奔西走、寻找
    近日,学校获悉我校2001级土木工程专业校友文继涛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在线、川观新闻、中国网等媒体以“致敬劳动者丨桥梁设计师文继涛:用技术和艺术勾勒心中之桥”为题,对其典型事迹进行了报道。最让他印象深刻的项目是什么?他是怎么看待桥梁设计的?下面,让我们走进文继涛校友的故事 自贡有一座很著名的桥——东兴寺索桥,每天来往这里拍照、游玩和散步的人络绎不绝。华丽的造型和绚丽的灯光,让这座桥很快成为网红打卡地。“这座桥是爸爸参与设计的。”带着家人打卡这座“自贡最美网红桥”,文继涛自豪地对儿子和女儿说。用小车拉走上万张设计图纸只为保障县城“生命线” “你知道吗,我们曾用2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三平方公里的市政基础设施的设计。设计图纸有上万张,最后用一辆小车才拉得走。”作为一名设计师,文继涛参与了众多重大项目,也见证着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当被问及令他印象最深刻的项目是什么,文继涛的思绪回到了2007年。 “汉源新县城移民迁建项目,这是一个历时多年才完成的大型移民工程项目。”文继涛向记者介绍,由于要修建国家“十五”重点工程——瀑布沟水电站,需要汉源县城整体搬迁。“当时时间紧、任务重、技术
    近日,学校先后从国资委党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等相关网站获悉,我校2008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友、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大岗山公司运行维护处党支部书记徐博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七届“央企楷模”荣誉称号。地震瞬间再现“大渡河精神” “我是大岗山水电站徐博海,我们这里发生了地震,刚刚电站重合闸正常启动,目前设备正常运行。”电话的一端,是身处震区的国能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运维三值值长徐博海。 “后面可能还有余震,请问你那边需要先撤离吗?”电话的另一端,来自成都远方的大渡河生产指挥中心值班人员急切地询问道。 “不需要。只要我还在,就一定能接起电话,如果后续电话无人接听,那么应急指挥中心和我都不在了。”徐博海从容地挂掉电话,转身着手震后应急处置。 这是一段令人动容的画面。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距离震中仅21公里的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震感强烈,大块的落石夹杂着尘土如雨点般从两旁的山坡滚落,一时间山河颤抖、水花四溅,漫天的烟尘瞬间笼罩住整座电站。生死抉择之间,徐博海和他的组员没有退缩,顶着余震临危而上,不顾生命安危确保电站
    【四川新闻网】4月20日以“返乡创业大学生李和桂:从‘百万竹鼠’到‘千万黄精’大家富起来才是真的富”为题,对我校2003级机电一体化专业校友李和桂的创业故事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4月20日讯(记者乔永祯实习生罗石芊)清明刚过不久,伴着微微的春雨,在南充市顺庆区李家镇野鸭滩村,一名带着眼镜的男子正在大棚中查看着黄精苗的生长情况,不时与农户交谈着种植的经验。他叫李和桂,是当地著名的“养殖大户”。从2008年开始创业起,15年间,李和桂靠养殖竹鼠起家,挫折时及时转向黄精种植,带动当地村民种植黄精,一同致富。是什么让李和桂与竹鼠结下不解之缘?又是什么让他选择了黄精?李和桂和当地老乡一同检查黄精李和桂在整理黄精两“起”两“落”小小竹鼠变成第一桶金2007年,李和桂从西华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后,来到广东一家不锈钢公司工作。虽然每月拿着近8000元的工资,但当老板是李和桂一直以来的梦想,思考良久后,李和桂决定要自己创业。既然想要作出自己的一番事业,选对创业项目便是首要且关键的一步。“当时广东流行养竹鼠,四川正好没有,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项目。”李和桂在选定了创业项目后便
    近日,由交通运输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主办的“2020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视频报告会在交通运输部举行,我校1997级土木工程专业校友、四川铁投集团所属四川路桥盛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简称“四川路桥盛通公司”)凉山片区负责人赵静荣获“2020年感动交通十大人物”称号。赵静,四川路桥盛通公司凉山片区负责人,于2015年起常年扎根于凉山州17个县市,全面负责美姑、金阳、布拖等地区的脱贫攻坚项目,是脱贫攻坚的先行官和践行者,被誉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凡人英雄。2020年6月30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实现“车路双通”,标志我国最后一个具备条件通硬化路的行政村彻底打通。修建这条通村公路历经一波三折,许多人在背后默默付出。我校1997级土木工程专业校友、四川路桥盛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赵静就是其中之一。“谁会到这种地方修路啊?”阿布洛哈在彝语里面意思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坐落于距离布拖县城60公里的金沙江畔西溪河峡谷深处,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常年封闭隔绝。“最开始我给村民们说要修路,根本没人相信,谁会到这种地方修路啊?”阿布洛哈村支部书记吉列子日说,正是赵静带领的交通“铁军”,以超常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公布了中国科技界顶级奖项——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名单。其中,总部位于四川的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参与的“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我校1979级水力机械专业校友石清华作为东方电气集团首席专家、三峡水能发电机组技术总负责人,深度参与了三峡工程建设。近日,四川日报以《独家专访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团队成员石清华:1994年开工的三峡工程为什么现在才获奖?》为题,对我校校友石清华进行了采访报道。报道全文如下:长江三峡枢纽工程(以下简称三峡工程),不仅是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更成为了中国人关于国家跨越式发展的集体记忆。1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授予了这个超级工程。总部位于四川的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是参与完成单位之一。大会结束后,记者第一时间电话联系了深度参与三峡工程建设的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三峡水能发电机组技术总负责人石清华。1994年开工的三峡工程,为何2020年才获奖?最后一个单项工程2019年底才竣工验收,今年获奖已经是“第
    “红点设计大奖”是国际公认的全球工业设计顶级奖项之一,与德国iF奖”、美国“IDEA奖”并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既是高品质设计的象征,亦是对卓越设计的认可。“红点最佳设计奖”是面向突破性设计,是红点奖的顶级奖项。只有各组别中最优秀的产品才能荣获这一奖项。每年,达到设计品质极高境界的优秀作品便会被授予“红点奖”,此奖项一直被冠以“国际工业设计的奥斯卡”之称。就在今年,我国一简称为SUNUNO的公司荣获2017年红点概念最佳设计奖(bestofthebest)、红点概念设计奖(winner)以及第五届国际工业设计大展优秀创新奖。该公司创始人王鹏熙,为我校2006届毕业生。王鹏熙2006年毕业于西华大学工业设计系产品造型专业2010年创立深圳市熙元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简称SUNUNODesign)。参与设计项目:2017年红点最佳设计大奖、2017年红点设计大奖,团队奖项:2012红点设计大奖、红星奖2016IF产品设计大奖等奖项。校友凭借什么作品得了大奖?荣耀背后有什么感人故事?不要着急,听西西娓娓道来获奖介绍2017年红点概念最佳设计奖“PETTI智能宠物穿戴”PETTI智能宠物穿戴是狗狗专
    低调谦逊,不卑不亢,却倔强地说自己不甘于平淡生活;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始终坚持心中最初选择;抓住机遇,披荆斩棘,成就了他从一名普通项目人员到优秀投资人的完美转变。他就是我校2006级优秀研究生校友杨世先,现上海真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注入超越平凡的动力回首西华时光,杨世先感慨万千。2006年,他初到西华,陌生感和彷徨感油然而生,但心中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一直鼓舞着他脚踏实地去汲取知识。经历了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用广泛阅读克服了课题研究无从下手的困难,放弃了从四万余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三十九分之一的“2006年西门子全球商务管理培训生(SCCTP)项目”的机会。从校研究生会学术部干事到学术部部长再到研究生会主席,在一步一步的成长中他逐渐融入西华,深深的归属感在心里生根发芽。“一个活跃的人”是杨世先对自己的评价,在西华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他积极参与各个领域的工作,学生工作、兼职辅导员、代课老师以及校外作咨询服务都是他发挥才能并不断学习积累的平台,跟着导师何东作了《四川省循环经济研究》、《金牛工业区规划研究类系列课题》、《汶川灾后重建相关研究》、《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研究
    “王华明校友:您好!欣闻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在此,我们谨代
    2009年,“花儿朵朵”成都赛区前百强,“恒微杯”街舞大赛JAZZ组冠军,获得金考拉杯团
    七年前,他骑着电瓶车,天刚蒙蒙亮,低矮的灌木丛打着一层薄霜,冒着刺骨的寒风,他带着满车货
  • 视频新闻 西华影像

西华日历

  • 学术讲座
  • 文化活动

金宝搏188安卓下载

  • 【】
    “锦观新闻”7月10日以“锦理|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活力”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2024年4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要让成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就必须在确保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性的手段、载体与功能拓展,使得这些文化遗产能够融入现代生活,服务当代社会需求,助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并在这一过程中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实现永续传承与创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成都探索推进成都文化遗产创造性活化利用与开放合作,是践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成都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抓手。成都在文化遗产的功能再生、创意转化、数字孪生、教育传承、社区参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功能再生:依托历史文化遗存,挖掘其内在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确保历史文化遗存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前
  • 【】
    “四川新闻网”7月1日以“新质生产力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蓉举行”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7月1日讯(冯思琪 叶茂 记者 陈淋)为促进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化理解,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创新发展,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日前,2024年新质生产力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西华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四川省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国内高校、学术期刊、业界的20多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质生产力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建言献策。与会专家合影本次会议设置了4个主题分论坛,主题分别为“新质生产力促进新闻传播学科高质量发展”“西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学科发展研讨”“新闻传播新质生产力的建设实践”“新质生产力与学科专业建设”。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就新质生产力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热点问题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意见。教育部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金星教授以“共生共容”的关系来阐述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他从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40年历程出发梳理出产教融合模式的几个阶段,阐述了我国推动产教融合的本土性特征,

图说西华

    • 校园面积
      3700
    • 校友
      31万+
    • 在校学生
      4.1
    • 学院
      21
    • 硕士学位授权点
      39
    • 本科专业
      99

标题32

专题网站

Baidu
map